希子网

希子网

为什么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主体?_为什么要进行会计主体假设

admin

本篇文章阅读一览

《会计法》为什么要规定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的主体?

  修订后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单位负责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应当对本单位的一切事务,也包括会计事务负责。在会计工作实际中,由于以往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人员都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甚至赋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实际上造成了多重主体,无人负责。如果一个单位因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被追究责任时,单位负责人往往以“会计人员负责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报表是会计人员编的,我不懂会计,我不负责”等理由推脱;会计人员也往往感到委屈、困惑,认为“是领导让我这样编报表的,为何让我承担责任?”由此,说明原会计责任制度的不科学和不切实际。   从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检查情况看,产生假帐的违法会计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监管不力、制度不健全等外部原因,也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内部原因,但内部原因更为突出。许多造假帐等问题,或者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的结果,或者是以往单位负责人疏于管理、监督等造成的。如果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如果没有得到单位负责人的同意或默许,是不会发生其他人员擅自造假帐、编造虚假会计资料等问题的。   从公开曝光的造假帐、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典型案例看,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是产生违法会计行为的关键因素,这些单位负责人虽然对具体的会计技术问题不太熟悉,但对影响盈亏的“关键环节”,以及调整盈亏的“关键技术”却能运用自如。所以,单位负责人以“不懂会计”等理由推脱法律赋予的责任,道理上说不通,与实际情况也不符。   从国外有关公司、会计立法情况看,公司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也都规定由公司管理当局负责。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行为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因此,强调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根本上解决会计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

会计的主体是什么

为什么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主体?_为什么要进行会计主体假设-第1张-会计-希子网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就是说只要在经济上相对独立的企业、单位等组织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会计法总则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法律办理会计事务。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就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的范围较宽。

而法律主体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了,并不是所有的组织和单位都能成为法律主体,只有那些在法律上具有独立人格的组织才能成为法律主体,即只有法人组织才能成为法律主体。具体的讲,首先要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是组织的财产和其成员的财产要区分开来,组织的财产要独立于其成员的财产,不能随便变动,因此属于会计主体的个人独资企业不是法律主体;其次组织要能独立承担责任,也就是能够以自己的财产而不是成员的财产来承担责任,因此属于会计主体的企业的分支机构不是法律主体。具备了这两条,才能成为法人,才能成为法律主体。

一般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母子公司分别也是会计主体),但为了全面的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此处的企业集团不是一个法律主体)。又如,独立核算的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也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反映其财务状况,但它们都不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的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任何单位或者组织。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统称。每个单位都是需要向有关利益方报告其经营活动的数据。

会计假设中有四个会计假设,其中一个就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为了会计核算和报告限定一定的空间问题,主要解决为谁记账、为谁报告的问题。对空间范围的限定,也是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划清单位与单位的界限,其二就是公司要分明。


为什么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主体?

企业集团是企业之间的联营形式,是一种企业群体组织:
(1)说它是会计主体是指它独立进行会计核算,有一笔单独的会计账
(2)说它不是法律主体是指,如果出现法律责任,按照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各自单独追究,因为其内部企业都是法人,都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个比喻。企业集团就像俱乐部,加入企业集团的企业就像俱乐部的会员。俱乐部的收入、费用当然需要一个单独的会计账簿,俱乐部是会计主体。但是如果俱乐部发生打架斗殴,那么是哪个会员的责任就要由哪个会员承担,所以俱乐部不是法律主体,加入俱乐部的会员法律责任自负。

如何理解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但是可以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
2、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的概念,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法人,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内部的相对独立核算单位、由多个企业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等。
3、举例:某公司是法律上的一个主体,同时也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该公司下属的一个车间内实行的实行的是独立核算,这样那个这个车间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这个会计主体——车间却不是法律上的主体,因为它不具备法人资格。!

会计主体是什么意思

1、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基本假设(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之一,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这个“特定对象”就是会计主体。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实务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3、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内容。
4、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企业集团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它却是会计主体。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主体通俗理解

会计主体通俗理解:会计主体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法人地位、财产、债务,并能够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经济组织、个体或者其他组织单位。

在通俗的理解中,会计主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会计角色”,这个角色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独立的身份,可以进行各种经济交易,并且需要记录和报告这些交易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会计主体,比如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个体工商户等。这些会计主体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进行买卖、投资、融资、支付工资等各种交易,它们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以便了解经济状况、做出决策、履行法律义务等。

会计主体的特点和作用:

1、独立法人地位: 会计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自己的名称、财产和债务。这意味着它可以与其他会计主体独立存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

2、独立核算: 每个会计主体都需要独立核算自己的经济活动。这种独立核算的要求保证了各个会计主体的经济信息不会混淆,有利于监督和管理。

3、独立报告: 每个会计主体都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制作财务报表,向利益相关者(如股东、政府、投资者等)报告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

4、独立责任: 会计主体对自身的经济活动负有法律责任。如果发生经济犯罪或者违法行为,会计主体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5、经济决策依据: 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分析财务数据,管理者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经济计划,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6、税收依据: 税收机关会根据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确定其应纳税额。税收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也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各类会计主体的数量庞大,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而庞大的经济网络。会计主体的正常运作和合规经营,有助于保障经济体系的稳定、透明和公正。因此,了解和掌握会计主体的概念及其作用,对于投资者、经济决策者、会计从业人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为什么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主体_为什么要进行会计主体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