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子网

希子网

深圳上海苏州争霸,谁才是工业第一城?

admin
深圳上海苏州争霸,谁才是工业第一城?深圳上海苏州争霸,谁才是工业第一城?-第1张-会计信息-希子网

综合来看,24座城市中,深圳、苏州、宁波、佛山、天津、无锡、泉州、东莞、重庆的工业底色最为浓厚。这9座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GDP占比都位于前12名。9座城市中,以苏州为首的普通地级市占了大部分名额,它们来自江苏、广东、福建三个省份。

其中,天津是唯一一座北方城市。这座老牌工业城市,近年来处于经济恢复期,经济总量掉出前十。不过,深厚的工业底子保住了天津北方“工业第二城”的位子,工业增加值位列第九,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

未来四五年,天津重押工业,并率先定位为“制造强市”,提出制造业占比25%的目标。这一目标不难实现,2021年天津制造业占比已达到24.1%。

其中,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发展起来的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行业,是天津工业的中坚力量。

高端装备业的明星项目莫过于空中客车天津总装线项目。自2008年引入天津,截至2021年年底,空中客车已在中国总装并交付555架A320系列飞机,预计今年将交付天津总装第600架A320系列飞机。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种类也有新增,2021年空中客车天津总装线交付了第一架A350飞机,并计划今年具备生产交付A321飞机的能力。

2009年在天津成立的康希诺生物(6185.HK)则是生物医药行业的明星公司。该公司生产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今年获批用于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康希诺创新疫苗产业园建设项目还于今年被纳入了天津市重点项目库。

重庆工业近年来受汽车行业拖累增长放缓。特别是2018年,在GDP突破2万亿之际,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1%,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5%。这主要因为,在“6 1”支柱行业中,唯汽车制造业出现下滑,且降幅高达17.3%。

重庆是我国几大汽车基地之一,该市主政者曾在2013年提出“做中国底特律”的目标。当时是重庆汽车业的黄金时代。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重庆攀上巅峰,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汽车产量超过300万辆的省(市)。

然而,巅峰之后便是滑坡。2017年,重庆汽车产量下滑35.89%至172.64万辆,远高于全国3.8%的平均跌幅。到2019年,重庆一年只生产了138.3万辆汽车,三年内产量腰斩。

阵痛期之后,重庆汽车开始复苏。2020年,疫情之下,重庆汽车业逆势复苏,产量增长12.7%。2021年持续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了252.1%。在电子、装备、汽车等行业的带动下,2021年,重庆实现工业增加值7888.6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相较之下,福州、济南、合肥和西安的工业实力较为薄弱。这四座城市分属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都较低,不到3000亿元。不过,工业实力稍逊不等于经济实力差。事实上,作为省会城市,四座城市早已转型为服务业城市,工业对GDP的贡献不到1/4。

四座城市也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合肥势头凶猛,工业快速增长,202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5.7%,其中规上工业增速更是高达19.6%,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前三。

西安则比较危险,是过早“去工业化”的典型代表。24座万亿GDP城市中,只有北京的工业GDP占比低于西安,但北京GDP已突破4万亿,西安只有1万亿;前者工业增加值大概是西安的3倍。

换言之,西安当前的“服务业城市”形象,主要缘于工业部门实力太弱。

在此前发布的《57城科技创新榜2021》中,研究团队指出,西安是科研强市,技术创新的弱旅。西安科研资源之丰厚,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但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效率较低。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全国技术流向情况表》,西安输出的技术交易额为1553.03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是武汉和成都的两倍多;但西安吸纳技术交易额较低,仅占输出额的38.5%。这一比例在副省级城市中垫底。

西安亦不满足于此,2017年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口号,从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引入产业资金、产业体系完善、企业上市等多方面推动科技产业发展。

三雄争霸

那么谁才是最强的工业城市?

综合各项工业数据和公开信息,公认的入围者有三个,深圳、上海和苏州。

深圳,是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同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的城市。回溯过去二十余年,2000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还不到1000亿元,不到上海的一半。2006年起还被苏州赶超,直到2014年才重回第二。此后,深圳与上海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小,到2021年两座城市携手破万亿元。

深圳上海苏州争霸,谁才是工业第一城?-第2张-会计信息-希子网

上海,既是工业中心,亦是科技创新、金融、物流和供应链中心,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快速发展。上海工业增加值多年来保持第一,2021年以微弱优势高于深圳,不过规上工业总产值略低于深圳、苏州。

深圳上海苏州争霸,谁才是工业第一城?-第3张-会计信息-希子网

苏州,凭借着工业实力缔造了最强地级市的神话,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亦突破4万亿元,仅次于深圳,排在上海之前。在三座城市中,苏州经济最依赖工业,GDP中超过40%由工业贡献。

有道是“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工业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第一”,更应该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出力。

2005年前后,上海与深圳工业占比相继见顶,此后逐年下降。目前,上海工业GDP占比约为1/4,深圳工业GDP占比约为1/3。苏州工业GDP占比则于2004年达到最高的62.1%,到2020年仍旧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

深圳上海苏州争霸,谁才是工业第一城?-第4张-会计信息-希子网

也就是说,三座城市的工业占比早已见顶,逐年减少。按照发达国家经验,见顶之后,工业部门会出现两种变化。

其一,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升级换代,向高质量发展。这种变化在三座城市里也已经产生,在国内外市场、政策及企业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之下,上海、深圳、苏州早已开始工业转型,例如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接近40%。

其二,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占比将越来越高。工业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物流、销售、法务、技术服务、金融租赁等环节严格来讲属于服务业。

不过,由于在统计中一般以工业企业为最小单位,企业内部所有活动都计入工业部门。换言之,如果严格按活动性质统计,上海、深圳、苏州的工业GDP占比将更低。

而就算在当前统计标准下,随着工业升级换代,工业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往往会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其研发设计、售后服务、金融租赁等环节庞大到足以拆分成子公司,这些活动就会计入服务业部门,结果就是工业占GDP比重越来越低。

这时候,比起规模总量,我们更应该关注其中高端产品占比、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这既包括当前依赖度高的高端产品,如芯片、科学仪器制造,也包括未来产业的提前布局,如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氢能利用。

另外,“微笑曲线”中制造环节占比过高的问题目前已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实施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研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投入,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在新的核算体系下,研发支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不过,研发支出投入充其量只是产业创新的资金支持,离商业化成果还差好几个环节,这中间仍有多个壁垒尚待打破。

而“微笑曲线”右端品牌与服务环节,在工业部门未受到相应的重视。这既拖累了工业部门的效益,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企业应加大相关投入,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工业(制造业)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材料:

1.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网站“统计知识”栏目

2.牛播坤:制造业见顶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南方周末研究员危昱萍 南方周末实习生熊思幔 设计 邓丽萍 石登江